,把說話練好,是最划算的事
前幾天,一位朋友突然在Line發來一張孩子的照片,問我帥不,我頓時愕然,不知道怎麼回復,我只能回復一個字:「帥」。
雖然我明白她是在分享快樂,但是當時的我實在沒有辦法掩蓋我的情緒,朋友圈上曬孩子的人實在太多了,在朋友圈曬,我可以無視,但是直接發過來,我就被動接收了這些消息。同時,我也擔心我拚命地贊這個孩子「帥」、「很漂亮」、「像媽媽」之後,她以後會發送得更加頻繁,於是我跟她說:「不要在未婚人士面前曬兒子。」
然後,對話就開始升級到「只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行分享算不算美德」的討論,最後她說了一句:「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還能感同身受,才是情商最高境界。」
她說完這句話之後,我長長地思考了一下。
就事論事,我的那句「不要在未婚人士面前曬兒子」確實體現出了我不好的情緒。尊重別人是一種美德,自己說話再直也得要顧及朋友們的感受。
事後,我在想,可否有另一種的說話方式,既可以表達出我的意思,也可以成功地轉移話題?
可不可以這樣說:「帥得一點都不像遺傳了你的基因。」這樣既可以贊到孩子,也可以成功地將話題轉移到對話的人的容貌上(這樣打諢也不是很好,但是還可以接受)。
也可以這樣說:「嗯,有點像小時候的我。」這個回答比較欠扁,自己能夠駕馭好就用。自嘲,自誇都可以,反正也成功轉移了話題。
以上的這些,就是我再次打開《蔡康永的說話之道》時的感受,這本書薄薄的,200頁不夠,行距還挺寬的,中間還夾有插圖,沒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,蔡康永以四十個小故事的方式來告訴四十個說話的小技巧。
說到這裡你也許會問,既然是小技巧,為什麼這本書會起名叫《蔡康永的說話之道》,而不是《蔡康永的說話之術》?
學習任何一門東西,首先要問自己三個重要問題:
1、它的本質是什麼?
2、它的第一原則是什麼?
3、它的知識結構是什麼?
看這本《蔡康永的說話之道》的目的是什麼?當然是希望自己能夠和別人搞好關係,讓別人更加喜歡你,然後做什麼事情都可以更加順暢。
「說話之術」和「說話之道」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,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?
我之前在保險公司工作,所以對保險公司的電話營銷培訓也是挺熟悉的。新員工參加電話銷售培訓是怎麼樣的呢?一上來就是一套語言規範,例如「您好」要怎麼說、問題要怎麼切入以及怎麼應對客戶的疑問等等。
有的甚至沒有培訓,直接發給新員工一張標準的話術表,上面列明第一次接觸客戶該怎麼說,客戶提問到這個問題應該如何回答,客戶說要等一等考慮一下的情況應該如何促成……總之,這是一張應對客戶的流程表,只要是客戶的問題,總能夠找到可以接下去的回復。所謂的話術,就是一張應付客戶和解決問題的攻略和招數表。
不單是保險公司,很多銷售公司在銷售培訓的時候是偏重於「術」,因為使用話術成本低廉,簡單方便,效果明顯。這樣導致的情況就是:如果你跟銷售經理談話,你會感覺到和他們談話很「油」,說得都很對,聽起來很舒服,但就是內心覺得這人「不夠靠譜」,「不夠生活」,「不夠真心」。
「術」就是「術」,它處在學習及應用級別的最底層,「術」所能達到的高度相當有限。
很多說話書,教的是說話的「技術」,但,我不是一個只看重「術」的人。我喜歡研究說話這件事,是因為我覺得透過研究說話,你會比較根本地搞清楚自己和別人的關係,搞清楚自己在想什麼、別人在想什麼,以及,最重要的,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。
每天我們說那麼多話,其中到底有幾句話是我們說完之後,會自己找個空當,把那幾句話放在心頭玩味一番的?「我為什麼說出這句話?」「我為什麼會用這個態度說?」如果沒事就想想這樣的事,就會發現,我們心裡其實藏了很多我們自己都沒搞清楚的東西。這些東西藏在我們的話里,從我們的嘴巴說出去了,變成別人評價我們的依據。如果我們稍加玩味我們的說話內容和說話方式,會比較懂得別人是怎麼形成對我們的印象、怎樣定位我們在他們人生中所佔的比重。
再回到學習說話之道的三個重要問題:
1、說話之道的本質是什麼?
答:將自己的內心的話和嘴說出的話合成一體。
2、說話之道的第一原則是什麼?
答:透過說話,將跟你說話的人放在心上。
3、說話之道的知識結構是什麼?
答:先道後術。
把說話練好,其實就是把別人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放好,這才是最划算的事。
早洩怎麼辦,男性攝護腺,陽痿怎麼辦,提高性能力,健康飲食